目前分類:莉特雷莉 Literary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he Book Thief
Markus Zusak -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從很久以前開始,牆上就貼了偷書賊的原文海報。當初是買風之影的時候拿到的,感覺很漂亮就貼了,它是一張雙面海報,正面是書的封面版本,背面應該是B版封面,是偷書賊小女孩版本。這是長久以來我的牆上唯一一直都在的裝飾。也因此,經常有人到了我的房間之後就會問我這個問題:偷書賊好不好看?

  前天又被問到這個問題,我的答案還是一樣:其實我沒看過。一直到今天,不知道怎麼著一早就醒來,決定去吃早餐和待在學校看書。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這樣做了,或許這是為了讓我遇見這本書。雖然帶了四本想要看的書出門,然而我找到座位之後卻一本也沒拿出來就去逛了書櫃,走沒幾步,眼神一停下來就是偷書賊。翻開來,就從早上一路看到下午上翻譯課之前一口氣把它看完。(我似乎也因此錯過了一場講座。)

  上面這些細節都不重要,對於想要看這篇文章的人來說,你們在乎的應該還是那個問題:偷書賊好不好看?
  對此,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很好看。

  (它讓我想起很多作品,風之影、盲眼刺客、安妮的日記、死神的精確度、墨水心、蘇西的世界。)

  『那些存留下來的人,他們在領悟、絕望、受驚所堆起來的人生當中崩潰,透骨酸心。』

  『我有好多故事,美好與暴虐的故事。我想說的是,我不斷地高估人類,也不停地低估他們,我想說的是,我很難給人類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我想要問她,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人類,在我的心頭縈繞不去。』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晚安,美人《Goodnight, Beautiful》
  作者:Dorothy Koomson 譯者:盧相如85125

  這本書並不容易開始閱讀。作者用了很多個不同時空的主觀觀點,來編織這一整篇的故事。其中甚至包含了孩子的觀點。因為在不同的角色和時空之間不停地跳換,而且都是直接切入十分細膩的主觀的觀點,並沒有給讀者額外的提示,因此這個故事在熟悉之前很容易迷失方向。這個故事不是一個單純的代理孕母的故事而已,也不在於挑戰醫學倫理,而是在三個主要角色的生命交雜之間拉扯著。整體而言,這篇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卻不過度煽情。看著每個人生命中各自的缺憾與矛盾,試圖隱藏卻又無可避免地彼此衝撞,把共有的生命往下推進,把生命中的不完美組合起來。

  故事前半花了很長的時間去鋪陳,直到讀者與他們分享著他們的生命。或許有些沉重,然而這或許正是每個人所負擔的。生命、親情、愛情,都從來就不該是一件戲謔的事情。到最後,我們一層層地走進角色的心牆裡,看見他們所不願被人所見的,存在每個人心底的角落。這故事並不為分辨善與惡,不為爭辯代理孕母、墮胎、自殺、單親家庭、婚姻、、、等等,到最後這故事只是為了讓我們看見彼此。看見他們面對生命中的困境並且誠實選擇自己的行動。之後,再讓我們從中自問,從中看見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一切。

  到最後,這故事令我難以克制地瞬間崩潰落淚,或許是因為那份純然而絕對的愛。當她放手讓最愛離開的那一瞬間。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看完的書,它並不輕鬆,可是這一場故事,本來就不該被輕鬆看待。

  最後,我只想說,這一本書的中文版封面設計,乍看之下還不錯。然而卻犯了一個我認為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我想看過下面三個版本,應該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

 

20090607155337195 85125 41Sk2JVseHL._SL500_AA240_

  我想,對於一個非裔英籍的女性作家,描述一個非裔英籍的女主角如何以單親母親的身分,扶養一個非英混血男孩的故事來說。中文版的封面錯得離譜。倘若有一天拿這本給作者看不知道她會做何感想。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5 Thu 2007 19:49
  • 好友文章 Grief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在閱讀Foucault的理論的時候,不時想起過去在 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裡面所提到的內容。
  在State of Fear之中,作者藉由書中角色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中提到了社會控制 “Social Control ,…, the requirement of every sovereign state to exert control over the behavior of its citizens, to keep them orderly and reasonably docile, ... , is best managed through fear.”(500),接著提到一個眾多Institutions的綜合體,the Politico-legal-media complex(501-2),並認為這是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取代了前一時期對於戰爭和高度科技的恐懼,政治創造恐懼來獲得人民的支持以進行政治活動,而針對這些恐懼有了法律的制定來控制人民,而媒體則需要這樣的恐懼以獲利,三方互相協力控制整個社會。而教育及學術機構則在這環節裡面提供"知識"成為背後基石。書中更提出許多科學數據,但是用相反的方向去解讀同樣的數據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而這中間利用的是大眾的無知。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
Kim Edwards
昨天徹夜看完這本書,
對於攝影又再一次地反思,
也或許是因為書中的多視角敘事方式,
很多原本理所當然認為的想法,我開始思考,
很多誤會就源自這樣的理所當然。

攝影、工作、音樂。
秘密、解放、紓發。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年度戲劇公演
黃哲倫-金寶貝(David Henry Hwang's Golden Child )

終於就在掌聲和歡呼中落幕了,
算是今年所有攝影工作裡面我最投入也最用心的了,
雖然本來也是不想接,但究竟我還是英美人,
不過我的愛管閒事應該讓其他組很困擾就是了,這倒是不好意思,
最後歷經風風雨雨一波三折(還真的三折),整個過程真的就如同劇本中的故事一樣,在衝突中重生,而被記憶著,最後終於還是圓滿落幕了。
最後算是個成功吧!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y 15 Tue 2007 17:17
  • 筆記

今天的演講時,嘗試了一種新的筆記方式,以Free Writing的方法記筆記。
很亂。但是很豐富。記了滿滿六頁的筆記。也寫下很多直得思考的東西。
但是整理上就不如以前的Outline式的筆記方式。
Outline式比較容易閱讀,很容易就想起重點,但是對於細節和深度思考上就比較困難。
但是如果把這份Free Writing整理回Outline或許會很有效。
Free Writing的方式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在於當全神貫注在Free Writing的時候,
有時候反而會忽略講者。(但同時也引導出一些延伸性的思考。)
在討論Edgar Allan Poe和Holmes的時候,也想起了中午提到的Trifles,
以及CSI, PKD, 以及最後提到的天才雷普利(然後他又讓我想回Edgar Allan Poe)
以前很少真的用文學作品讀法的方式去閱讀這些東西,而今天第一次想用文讀甚至英史的角度去看。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了巨大翅膀的老人,跨洋過海在亞洲的東邊小島上,
降落了。
雖然說當初的記載中,他的巨大翅膀長了回來。
但是這次一如往常地他又再次陷入泥濘之中。
雨不停,工頭們拆下了屋頂,
女孩又開始哭泣。
趕車的人,仍然找不到人能夠聆聽他的話,
老馬兒仍然跟隨在身旁,
於是他學起公爵開始獨白。
面臨現實生活,口中除了悲哀,多了許多瑣事,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SSIGNMENT 2: DUE MARCH 27

ESSAY QUESTION:
At the heart of Spenser's "Aprill" is "The Song to Elisa."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song?
How does Spencer accomplish this purpos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epherds' dialogue and the song?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現了,這學期的第一次英史回家作業...
還有這禮拜又要寫一篇作文。

ASSIGNMENT 1: DUE MARCH 20

ESSAY QUESTION: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a poem, the reader must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 turning point
(the point in the poem where the idea or emotion changes directio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sonnet.
Usually, the turning point occurs between the octave and the sestet.
But actually the turning point can occur on any line.
Using four of the sonnets in Astrophel and Stella,
explain how the mood or idea changes at the turning point.
Then explain how this turning point contributes to the reader's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括號框起來的問號表示不確定@_@
有錯的地方還請告知>_<
-Renaissance Melancholy
 -the issue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Humanism 人本主義
  -seek for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human beings
  -focus on individuality個體 ((?)emotion libeartion)
 ->the present life is worth living

Hamlet S4.4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int of View:
 The vision of the narrator of the story.

 -Particpant PoV (First-person PoV)
  -The narrator is on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Reliable (or unreliable) narrators
   -Subjective
    ->innocent eye (unreliable)
     -the narrator is naive, so they only "witness" what happens without analyzing it.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3 Thu 2006 00:56
  • Misery

Misery
"To Whom Shall I Tell My Grief?"
by Anton Chekhov (1860-1904)
Translated by Constance Garnett



THE twilight of evening. Big flakes of wet snow are whirling lazily about the street lamps, which have just been lighted, and lying in a thin soft layer on roofs, horses' backs, shoulders, caps. Iona Potapov, the sledge-driver, is all white like a ghost. He sits on the box without stirring, bent as double as the living body can be bent. If a regular snowdrift fell on him it seems as though even then he woul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shake it off. . . . His little mare is white and motionless too. Her stillness, the angularity of her lines, and the stick-like straightness of her legs make her look like a halfpenny gingerbread horse. She is probably lost in thought. Anyone who has been torn away from the plough, from the familiar gray landscapes, and cast into this slough, full of monstrous lights, of unceasing uproar and hurrying people, is bound to think.

It is a long time since Iona and his nag have budged. They came out of the yard before dinner-time and not a single fare yet. But now the shades of evening are falling on the town. The pale light of the street lamps changes to a vivid color, and the bustle of the street grows noisier.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When shall I cease to regret you? -- when learn to feel a home elsewhere? -- Oh happy house! could you know what I suffer in now viewing you from this spot, from whence perhaps I may view you no more! -- And you, ye well-known trees! -- but you will continue the same. -- No leaf will decay because we are removed, nor any branch become motionless although we can observe you no longer! -- No; you will continue the same; unconscious of the pleasure or the regret you occasion, and insensible of any change in those who walk under your shade! -- But who will remain to enjoy you?"

「我什麼時候才不留戀你呢?什麼時候能安心處於異土他鄉呢?哦,幸福的家園!你知道我現在站在這裡看著你有多麼痛苦,也許以後我再也不能站在這兒看著你了!還有你們,多麼熟悉的樹木,你們將依然如故。你們的葉子不會因為我們搬走了而腐爛,你們的枝條不會因為我們不能再觀看了而停止搖動!不會的,你們將依然如故,全然不知你們給人們帶來的是喜是哀,全然不知在你們陰影下走動的人們發生了什麼變化!可是,誰將留在這兒享受你們給予的樂趣呢?」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克克萊頓新書《恐懼之邦》即將面世,

在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麥克的考據式科幻驚悚即將達到更高峰,評論認為這本首印就達到一百七十萬冊的書是科幻驚悚之父麥克克萊頓目前所有作品中最傑出的一本。

The undisputed master of the techno-thriller has written his most riveting -- and entertaining -- book yet. )

而現在,這本書將再次經由《奈米獵殺》的同樣譯者洪蘭教授呈現在中文讀者的面前。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882年04月27日
美國最偉大的自由主義者-愛默生逝世之日
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自由主義者,同時也是十九世紀文壇巨擘的愛默生(Waldo Ralph Emerson 1803-1883),於1882年的今天闔眼謝世。
愛默生自幼失怙,在家鄉波士頓受完教會的拉丁語學院教育後,再入哈佛大學深造,畢業後在波士頓教堂服務短暫時期,郎因違反教義而卸除神職工作,正式開展他四處旅行演說的生涯。
這位集詩人、散文家、哲學家於一身的演講高手,在美國文學史上曾首開兩項風氣之先,一是倡導自然哲學引發人們新的靈感;另一是闡明思考獨立理念開發創造精神;此外,愛默生所手著的「論文集」,文筆之凝鍊與深刻,亦博得「充滿成熟智慧」的盛譽,而且「論文集」所蘊涵的主要思想「超精神」,使人相信「當它透過智能表現時,便是天才;當它透過意志表現時,便是德性;當它透過感情表現時,便是愛。」愛默生生平一直強調:歷史的全部利害關係,全都在窮人的命運上,人們所獲得的學識、道德、權勢,都是克服窮困後的勝利品;因此,個人眼前的不幸或失望,應該認為有助於心性的成熟與堅強。而「上帝所給與者,永遠是加重的擔子」,只要能夠發展天賦才智,能夠獨立無畏把握自己,則必然會有很高的成就!同時,千萬不要在疑慮和恐懼中浪費生命,應把全部的精力用在眼前的工作上,堅信善盡一個鐘頭的責任,就是為憥踵而來的歲月做了最好的準備。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731年04月26日
魯濱遜漂流記作者-丹尼爾.狄福逝世之日
望六之年才出版「魯濱遜漂流記」的英國小說創始人丹尼爾.狄福(Daniel Defoe 1660-1731),係於1731年的今天與世長辭。
狄福在撰寫這部世界文學經典之作以前,生活顛沛困頓,小時候只受過三年多的教育。1704年創辦「觀察報」鼓吹民權思想,結果卻因「用詞不當」而身陷囹圄多次,辦報這期間,雖然發表過的文章可歸類為兩百五十餘冊書籍;但狄福並不為這些單行本利益著想,反而在這時候靜下心來創作小說,終於寫下迄今已有八百多種版本和譯本的「魯濱遜漂流記」。這部被英皇欽定為「全國學生必讀刊物」的小說,可謂之「以赤裸裸的人性來應付人生最平常而又緊急問題」的現代小說前驅作品。誠如舉世聞名的小說家吳爾芙所指稱的:「狄福運用生花妙筆的描述天才,他出神入化的成就,幾可與偉大的散文大師並駕齊驅。」此外,書中主角主宰自然的寫實亦深獲人心。著名的文學史家艾倫便曾針對此點表示:這本書幾可譬喻為每一個人「生活」的書,因為「在人生最後旅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命中註定要過孤獨的生活……,當魯濱遜孤伶伶在島上搏鬥時,狄福對這種人生孤獨的情況即予以強烈的象徵化。嚴格說來,我們全是魯濱遜,因為做一個魯濱遜乃是人類必然的命運。」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niel Defoe, 1660-1731,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這名字被尊崇為小說之父、現代新聞鼻祖,
其實他的作品曾經是我的最愛,也是小說的濫觴,
相信大部分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品,
故事描述一位水手因遭遇船難而漂流到無人的荒島。從海盜手中逃走以後,在一場暴雨中漂流到荒島,身上只有一把小刀,一個煙斗,和一小匣菸葉。卻澆不熄他強烈的求生意志。他獨自一人生活造就出偉大的冒險精神:戰勝自怨自艾和絕望的無力感,重建生活的目標;在勤勉刻苦中完成燒製陶罐、烤麵包、造獨木舟等工作。
看到這裡名字就呼之欲出了吧,Robinson Cruso,魯賓遜漂流記,

其實Defoe涉獵的範圍極廣,他在政治方面的作品影響到了後來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就是美金壹百元上面那位先生,)他也寫詩,首創《Review》刊物,此外地理、犯罪、宗教、經濟、婚姻、心理乃至迷信等想得到的題材,他都寫過,有數百部作品。

以下取自博客來網站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PPY PRINCE by Oscar Wilde

HIGH above the city, on a tall column, stood the statue of the Happy Prince. He was gilded all over with thin leaves of fine gold, for eyes he had two bright sapphires, and a large red ruby glowed on his sword-hilt.

He was very much admired indeed. "He is as beautiful as a weathercock," remarked one of the Town Councillors who wished to gain a reputation for having artistic tastes; "only not quite so useful," he added, fearing lest people should think him unpractical, which he really was not.

"Why can't you be like the Happy Prince?" asked a sensible mother of her little boy who was crying for the moon.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

"I am glad there is some one in the world who is quite happy," muttered a disappointed man as he gazed at the wonderful statue.

JonND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