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舊文 一樣做紀錄而已Orz
此為高二下六月初所作,為在班上作分享之用,
【爸爸,我要休學】心得分享講稿
首先,感謝老師,當然還有同學,能夠安排這樣寶貴的時間,讓我站在這邊發表我的淺見,這是不久前我看完【爸爸,我要休學】這本書的一些個人感受,我想利用一些書中的實例,以及觀點,和大家分享我對於相關主題的想法,
這本書,是由知名作家小野和他的女兒李亞的家書來往,在李亞向他父親小野提出休學的想法之後,兩人在家書中交換對於教育的經驗想法,一個是曾經進入過教育界但因為理想而走出教育界的作家,一個是身在其中經歷受教育的過程的學生,身為後者的一份子,也身為未來可能會進入前者的我們,這本書對於我們更值得好好的去思考,
關於【爸爸,我要休學】這本書,其實是在一次很巧合之下接觸到的,也就是兩代的介紹,當時他們找來了作者-小野父女-以及書中所謂已經被洗腦的人還有休學過的人,我想不得不先說的是,文憑絕對有他的重要性,除非你也是自由業或是有人脈﹑有經驗,甚至是有家產,在剛開始我是在站在被洗腦的那邊的,因為我當時感覺,休學那邊找來的人觀念實在不是很好,那些人是我感覺起來像是被退學而不是休學充電的人,我本身其實也有著相似的經驗,我有些朋友也曾經休學一年,但是不幸的是,當時他身邊沒有像小野一樣的人,更沒有像李亞一樣的自我省查能力,沒有適當的引導,其實休學可以是墮落的開始,我想,在我而言休學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因為能力不足,也就是我所謂像是被退學的人,第二種就是不適用於這個教育體制的人,像是愛迪生之類的人,然而這本書經由這個主題所帶出來的才是我真正想說的,也就是我接下來要帶出來的主題,我在這裡面將會用很多書中的例子,
首先我想提到的是,價值觀,
很巧合的是,我記得上個學期我曾經在同樣的地方說過同樣的主題,價值觀的偏差,這本書中提到一個例證最直接,也就是李亞考高中的過程,他的作文,寫得很抒情,寫得很有觀念,但是卻沒有高分,只因為他不是寫出教條式的勵志文章,現在的教育制度我還不能確定的說,因為我們有著和別人不一樣風格的國文老師,但是,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確實,過去制式的作文,就如同八股文一般,正剝奪著學生的創造力﹑甚至是獨立思考能力,小野他提到,他重視的是懷疑和創造,然而,我們的教育卻是否定的,面對一本又一本的課本,我們只能奉為圭臬,我這麼說,或許有點反真理的味道,但仔細想想,我們能懷疑嗎?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一切以課本為準,當然也有些老師會主動去找出更多證據,但是這樣的老師畢竟是少數,李亞在書中是這樣形容的:『教科書裡的東西不叫知識,而是經一些蛋頭選擇過,學得適合『生產知識份子』的工具,他們要去追逐,搶得你死我活,是他們的事,我不需要,我不想去催眠自己,說只要跟得上大家的腳步,前途就會光明燦爛,作夢。』看了這段話,我不禁想到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不是嗎?
再者,大家都知道,我們所謂的生活與倫理,公民教育,把德育以智育的方式教育﹑評比,誰沒上過誰不知道啊,但是有幾個人辦到了?還記得過去回答那樣考卷的方法:反正別人問一定要那樣答,但是卻不會蠢到那樣做的,就是答案了。很難聽,但這是事實,現在每一個科目最後總是會有關於道德思考的章節,但,我想借用李亞的話,問問在場的各位,地球之肺﹑地球的基因庫是什麼?相信很多人心中馬上有了答案,雨林,李亞也指出,學生都能很乾脆的選答雨林,但買起原木家具也很乾脆,我再問問在場的各位,有沒有任何一位是完全沒有用過任何原木製造或是加工的物品?
我想把以上這部分,歸納在一個智育導向的結果,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我的想法是,過度制式化的智育,矮化了其他四育,我個人很喜歡一句話,這句話描寫的很直接﹑很現實,但也很正確,那就是,只有智育能幫你上大學,除非你是保送生。
接下來我想舉個例子,我知道一個人,他在一個偏遠的小學就學了六年,六年之間他是和世界脫離的,這樣的學校雖然是森林小學但不是貴族學校,或許沒有如同其他學校的資源,但是幸運的是這樣的地方有人才,許多沒有經驗的新銳老師,會被編排到這樣的學校,於是,他在這樣的小學校小班級中培育出了一個人格,為什麼是新銳老師呢,小野是這樣說的:『本末倒置就是我們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
當小野還是個新老師的時候,他還有抱負﹑夢想,但卻在全力教育中被潑了一盆冷水,那是一個同事這樣說的:看看街上那些無所事事的人吧,他們都可能是你教出來的學生以後的模樣,你會很失落的。這句話其實道出了許多老師放棄教學熱忱的原因,甚至是藉口,我上學期提過,智育問題是一整個大環境的價值觀偏差,這本書寫得更具體:『因為我們台灣人的本質和台灣社會的本質,如果我們無法真正改造這個社會成為一個能彼此尊重的民主社會,無法體驗除了彼此競爭和考試技巧外,學校教育要給我們孩子的遠遠超過那些。』,『在如此缺乏創造力﹑想像力和同情心的社會中作教育改革很快就會失敗的。』
回歸到我前面的例子,那個人,在小學校成長中學到了很多除了彼此競爭和考試技巧外的東西,但是當他離開小學校,來到了一所大學校,進入了國中,當他進入大環境的瞬間,他回到體制內,那樣的衝擊是難以想像的,過去所學的一切本來是學以致用的,但在大環境中,學習考試是一回事,做人處事又是另一回事,在第六封回信中,小野這樣說,『那個無法讓人謙卑和成長的體制確實使人容易變形或變態,它讓其實很好的學生抬不起頭,卻又讓一些只是會考試的學生有個假象,以為他們是很優秀的』,看到這裡,我忽然想問,是不是為了成為優秀的學生,而必須成為後者呢?
講到這邊,我又要偏離故事,提到關於明星學校,這點我也在上一次講述過,書中李亞堅持想要上師大附中這點,不禁讓我想起我的堂妹,比我小一個月,他今年要升高二,當他去年告訴我,他要再考一次,當時他的成績已經比我當初好上很多,但只因為他一定要上師大附中,對當時的我實在是很不解,而整本書的起源正是明星學校,一天十五個小時的洗腦-考不上第一志願的,就是敗類-李亞用『變態』來形容這個體制,在這樣的體制下,一台又一台的考試機器出爐,而建立考試機器的方式,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是用污辱﹑責備﹑等等不人性不人道的方式,但不幸的是,對於體制內的我們,這樣的情形終究免不了,最後終究要被洗腦,連續九年﹑三年﹑四年,台灣的教育體制下總有一天能讓你屈服,事實上,我不久前,才為了一張成績單哭了一場,因為我在考試一時精神不集中,我失去了難得的機會,只差三分,我就能通過的中高級英檢初試,小小的三分,本來對人生可能無足輕重,但在這幾年的灌輸下,這樣的價值觀之下,三分變得什麼都更重要,啊,難怪會有人為了高分無所不用其極,仔細想想,像是小野那樣帶著小孩請假去賞鳥的經驗,我也曾經有過,當初為了和家人去中橫一覽而放棄了一場比賽,那樣一場自助旅行,是很多生命中只有考試的人體驗不到的,更是現在遭受傷害的中橫所難得的,現在想起我也不後悔,我很滿意我當時選擇的不是比賽而是中橫,但是,那樣的精神,哪裡去了?
其實,我反對常態編班,但我也同情能力編班,反對,就是像我的例證一樣,常態編班中,同儕作用會帶來墮落,畢竟人總是有劣根性的,在常態的環境下,常常會帶來鬆懈,但我卻也同情能力編班,雖然我國中的時候,能力編班及時救了我一命,當時現在也在這個特別班上的宜茹﹑宣印﹑琬蔚﹑雅博等等優秀的人才也在其中,因為和他們同窗的那段日子,造就了今天的我,但是我同情能力編班下被編到後段的人,又是那句話,只有智育能幫你上大學,於是智育不好的人就被迫和其他五育都不很優秀的人一起,請原諒我這樣侮辱後段班,因為我曾經也在那之中,同儕作用之下,毀滅會來得比常態編班更快。
接著我想該讓我說完那個故事,那個人,就這樣在兩難的衝擊之下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同大家一樣,還是要我行我素卻遭到大家的異樣眼光,那時候,我恰好碰上一個國外的朋友告訴了我,他的妹妹從國外回到台灣的教育體制的時候也是這樣,那樣的衝擊真的會讓人崩潰,徹底的崩潰,這一點我上面在編班的部分也提過,同儕作用的影響力很難抵抗,三年下來,他軟化了,他接受了洗腦,於是過去的他,深深地被埋在心底,他變成一個全新的人,開始學習其他人過去六年所習慣的生活方式,或著該說,考試歸考試,做事歸做事,一切以分數為重。
我前面已經提過新式思考的老師,不一定會是年輕新老師,但是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新思考,時代不同了,教育方式也該隨之變遷,如果教育改革只在制度上下手,我想對於學生的幫助,對於整個教學體制的幫助,還是有限的,我也遇過純唸課文的老師,不僅如此,也遇過跳著唸的,我甚至遇過隨意翻開一頁課本指一下,就要我們照著課本名畫去畫一整個學期但自己什麼都不做混過去的美術老師,我的美術在國二之前都很好,就在這樣兩年的教育之下毀了,美育再見,國中的群體活動課,在場的大家想想看,有多少節都是被拿來上課﹑補課,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或著該說更美好的智育成績,群育再見,國中的體育課程,幾乎都是自由打籃球﹑排球度過,但是我本身體育就不好,所以這部份我也不能說什麼,而德育呢,我前面說過,已經被智育的方式取代了,德育再見,就這樣,五育中已經走了四育,但是到了社會上,當你需要美育的時候,當你需要群育的時候,他們在哪裡?
從以上的觀點來看,似乎全人教育的理念呼之欲出,據我所知,目前國內也有幾所強調全人教育的學校,包含過去曾是本校分部的卓蘭全人教育實驗中學,以及明新科技大學等校,以『自由發揮』﹑『五育並進平衡發展』為基本理念朝著培養學生平衡健全的人格方向發展,我相信這樣的理念確實是能建立出更健全的學生,然而,這樣的學生,在大社會中被接受的程度,我想恐怕還有待觀察,不久前的新聞中也提到,有家長單獨扶養小孩,在不經學校教育之下,進行他們口中所謂的全人教育,年紀輕輕的小孩在各種公開考試上拿了很好的成績,然而,家長自己也提到,這個小孩是從沒有接觸過大團體的,換言之,就算四育俱全,這樣的孩子沒有群育,從小團體進入大團體已經難受,從單獨扶養到大社會的衝擊何其大?我想,就像李亞最後的決定,現今的學校教育還是可以引導學生到一定的程度,只是學校教育的缺憾,現今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辨識,至於全人教育,在這個社會中是不是有好的環境,值得我們去觀察。
其實我個人蠻能體會李亞的經歷,因為我有著類似的經驗,我也受過一樣的衝擊,不同的是,我沒有李亞那樣傑出的能力,沒有那樣的勇氣,去走出新的路,其實國中之後,過去的我有時候還是會掙扎,幾年來,我不停地在思考,到底應該跟隨潮流還是堅持自我,這樣的過程是痛苦的,是掙扎的,但我一直看不到問題的癥結,直到這本書,我在李亞身上看到一點點自己,看到一點點我經歷過的教育體制,看到一點點台灣的教育,看到一點點受洗腦的人的死板面孔,我不反對學校教育,它對於一些人自然有其作用,我想或許是後知後覺的人吧,但是它同時卻也抹殺了更多,更多思想還活著的人,相對之下的先知先覺的人們,只剩下像是李亞這樣的人,願意嘗試自己,願意外好好的觀察這個社會和這個體制,最後李亞決定繼續回到體制,藉由體制的引導高飛,但是卻不受體制的限制,直到能夠自己飛翔。
民九三年六月四日初稿
民九三年六月十日完稿
(按:喔喔喔~以前有花六天修一篇文章配合查資料的耐心,現在都沒有了Orz)
後續:
在我的想法,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來看,我們的學校正在一個交軌點上,首先,延續以上的議題,綜合中學是一個我們的優勢,我們有機會平衡專業學科與通識教育,培養學生除了考試之外更多的額外能力,讓學生開始走入專業,甚至開始更確實地接觸現實社會,而這樣的方向,我們所需要的是更大的空間,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大方向,如果真的是這樣的方向,學校的思考老實說有點過於緊繃,在講義第三十五期上收錄了蔡康永的一個看法:『我贊成年輕人做所有的事,然後受到挫折。二十歲破產總比八十歲好。』當然,學校基於保護我們的立場,很多事情不能夠讓學生去冒險,但是在有限度的範圍內,是不是能夠考慮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激發學生的能力,如果過度保護的話,或許就會成了固執了,更或許,學校有時候應該想想,究竟是在保護學生,還是在保護學校自己而已呢?究竟是為了學生好,還是只為了學校好呢?我想這兩個議題是永遠都值得去思考的。
相反地,如果學校要成為一所每年都能夠『創下新高分』的明星學校,那麼我們需要的是認識自己的位置,我個人有一個想法,就是更早辦理大規模的考試,如果讓學生在一年級就知道輸其他學校多少,比起三年級才發現落後了幾許,或許會更好,學校老師們也常說:『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全國,而不是全校。』那麼,請容許我們有機會看到我們的敵人,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百勝,如果連敵人都看不到,就算再好的武器,也傷不了敵人一根寒毛,不是嗎?
(按:高二的時候寫的,到高三除了認命還是認命...)
- Feb 25 Fri 2005 19:14
【爸爸,我要休學】心得分享講稿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